betway必威体育

创新开展“精神优抚”

  文 | 郝东红

  近期以来,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与银行、电信运营商签署拥军优抚合作协议,为军人军属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、优质、优惠的金融服务和通信服务。社会化拥军优抚工作不断开辟新领域、尝试新探索。

  值得思考的是,在物质生活日益优越、精神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,拥军优抚工作也应将“精神优抚”作为重要内容,不断推动其走向新阶段。

  精神优抚需求广泛。许多高龄优抚对象、烈士亲属、独身老兵,在享受到物质抚恤的同时,他们精神上的孤寂也值得关注。当前军营主力的年轻官兵,大都是独生子女,父母年纪渐长,需要关心陪伴;部分官兵和妻子儿女处在“一家三地”的生活模式中,他们的父母赡养、子女成长,都需要关爱陪伴。做好这些工作,既能解除现役官兵的后顾之忧,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。推进“精神优抚”是将社会治理工作向精神领域延伸的必然过程。

  精神优抚彰显尊崇。罗援将军曾说,老兵不怕逐渐老去,只怕逐渐被社会遗忘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,心里应惦记着老兵和其他优抚对象,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、理解他们的精神困苦,经常走访看望、时常嘘寒问暖,面对面思想交流。精神优抚不像物质抚恤,受经济条件制约小,但产生的社会效益大,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出成效。组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、志愿者和青少年经常去看望老兵和优抚对象,常听他们讲革命故事、忆往昔岁月、谈民间疾苦,品味百姓生活,既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“问得失于草野”的党风廉政教育,也是提高尊崇度的有效途径,能够让优抚对象有更多获得感、尊崇感,在全社会发挥引领作用。

  精神优抚重在实效。精神优抚既是民生工程,又是“民心”工程,虽没有既定的标准、统一的模式,但需要用心去筹划、去开展、去创新,才能不流于形式,真正出实效。要走心,切实走近优抚对象,下功夫了解他们的喜好需求,有针对性地把“文化慰问”“人文走访”“结对帮扶”做到他们心坎上,在他们遇到挫折、困难时当好“及时雨”,在他们生日、节日等特殊日子当好“陪护员”。

  精神优抚要善于创新。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,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、医疗护理、法律援助队伍,为他们排忧解难,化解有关部门专职人员不足、精力不济、专业不强的困扰;发动群众参与,组织民间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经常性走访交流和结对帮扶活动,真正让优抚对象感受到温暖关怀。精神优抚不贪大求洋,不搞过度宣传,不搞“运动式”“做秀式”优抚,扎扎实实、持之以恒才能做实、做细、做出成效。

  (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合肥市第901医院政治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