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青岛:军休干部获评青岛市“文明市民”称号
10月9日,山东省青岛市文明办公布2025年第一批次青岛市“文明市民”名单,共51人(组)入选。根据评选结果,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刘希民被评为“助人为乐”文明市民。
刘希民,1967年10月出生,山东寿光人,中共党员,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、海军原青岛保障基地基建营房处处长。退休后他投身公益事业,连续两年入选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,用两年时光书写新时代的法律援助传奇,在欠发达地区播撒法治火种。他还积极帮扶“1+1”大学生,“以师带徒”助力其成长。获甘肃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、山东律师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、陇南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军旅底色铺就法治之路
“在部队负责基建工作多年,经常涉及一些相关法律法规,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,再加上我善于自学,退休后就想到了要考个律师证。”刘希民回忆起自己的来时路。
2017年从部队退休后,50岁的刘希民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了法考之路。“我不回去,你们也不能回!”深夜自习室里,这位退役老兵以军人气概感染着辅导班里的年轻学子,带领他们鏖战题海,大家相互督促、鼓励。仅用半年多的时间,刘希民就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,为日后投身法律援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2年7月,已取得律师执业证的刘希民主动报名参加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,来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开展了长达两年的法律援助工作。
“年轻的时候就希望到贫困山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,我也知道他退休后肯定会有行动。”刘希民的妻子如是说。
扎根高原,誓守诺言与追求
宕昌县地处高原,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,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方,也是法律服务资源极度匮乏的欠发达地区。刘希民来到当地后还来不及调整,就遇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:连续一个月水土不服,只能靠吃清水面条维持体力。妻子得知丈夫的身体状况后,毅然从青岛赶来照顾他的起居。身体恢复后,刘希民立马投身法律援助工作。发现当地村民口音重、语速快,且文盲率高,于是他秉持“复杂的事情简单说”“用法律知识化解矛盾”的接地气方式,为当地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,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称赞,好口碑也一传十、十传百地传开了。
“经常有我不认识的法援服务地群众给我打电话,说是经人介绍,让我看看能不能帮他们也处理一下法律纠纷。有几次,还有半夜来电话向我咨询的,但不管什么时候我都知无不言。有时候一打就好几个小时,挂上电话嗓子都哑了。”刘希民微笑着跟我们说。
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。在宕昌的两年,刘希民和妻子驾车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中穿行2万多公里,尽心尽力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当事人出谋划策、解决问题,累计法律服务2万余人次,从不计报酬,也从未想过放弃。
公益普法实践步履铿锵
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他还为当地退役军人提供专项服务,定期传达最新优待、创业政策,并在退役军人法律工作站为退役军人开展专项培训,共同的经历最容易产生共鸣,“刘希民”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印在退役军人的心中。按照“1+1”志愿服务要求,他悉心“传帮带”指导大学生志愿者,将办案经验与法律实务倾囊相授,帮助其迅速成长。这份衣钵相承,成为“1+1”行动中人才接力的缩影。
其间,他深入乡镇、学校、企业事业单位,针对反诈骗、校园霸凌等开展普法宣讲,他的办公室每天也是人来人往,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四五十人来咨询。“有几次我结束工作准备回家,一站起来腿都在打哆嗦,要缓好久才能正常行走。”“不光是普法宣传,我们还针对betway必威体育调解员、中小学校长等进行专项培训,让能办事的人有法律知识,才能更好地为民众解决问题。”如今,刘希民的法治长征路已丈量出2万公里生命轨迹,他留下的不仅是60余起疑难法援案件的圆满化解,更是法治基因的种子和年轻律师团队茁壮成长的希望。
“养好病后,我打算继续出征……”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刘希民牢记初心使命,以信仰砥砺行动,将继续坚守“公平正义的维护者、法治建设的促进者、矛盾的化解者、法治理念的传播者”的职责,以“退而不休”的奉献精神行进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康庄大道上。